黃旦:林則徐為何不辦報?
文章分類:清朝
1838年底,欽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旨意,急急如律令由北向南飛奔,去完成那個後來讓他倒透黴的查禁鴉片之使命。翌年春甫抵廣州,鞍馬未歇,即著手譯報,“籍以采訪夷情”。翻譯人員不算多,而且在今天看來,十足為一拼湊的草臺班子,可在當時,算是很不容易的瞭。約20天左右,就譯出瞭一批材料,實力端的不弱,而且一切進行得竟是如此有條不紊,可見他是深思熟慮早有謀劃。不過無論如何,後來的事恐怕是他做夢也絕對想不到的:他不僅因此成為中國重視近代報紙的第一人,而且在現今幾乎所有的中國新聞史著作中,都被屹立於中國人自辦報刊歷史的開端,煞是風光。
雖說翻譯西書風氣,在明季就初見端倪,但通過翻譯報紙瞭解“夷情”,在此前中國歷史上從無所見,林則徐此舉不說是石破天驚,也確屬盤古開天地來的新創舉。隻是話說回來,辦報和譯報,僅一字之差,相距何止千裡。硬把林則徐與辦報牽扯一起,且推舉為歷史淵源,總覺是圓鑿方枘,任憑死塞硬套,實難嚴絲合縫。
想起來多少有點氣悶。中國是印刷術的老祖宗,到清代同、光年間,鉛印、石印均非罕見,林則徐若有心辦報,客觀技術條件絕對沒有任何問題。況且在19世紀前40年,洋人在中國,尤其是廣州所辦報刊已是不少。對此林則徐不但是知道的,而且瞭解得十分具體:“夷人刊印之新聞紙,每七日一禮拜後,即行刷出。系將廣東事傳到該國,並將該國事傳至廣東。”他本來完全可以依樣畫葫蘆,卻偏偏隻想到“譯報”。盡管他本人甚為自得,“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制取準備之方,多由此出。”①可就是因此,硬生生讓中國人自辦報刊的歷史往後挪瞭好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