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任事的林則徐
伊犁河北岸有一條大渠,從東向西穿越伊寧縣、伊寧市到達霍城縣,灌溉著千頃良田。這條大渠就是歷史悠久的大皇渠。當年,人們又稱這條渠為“林公渠”,因為它與偉大的愛國者、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有一定的關系。大部分人都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光輝事跡,而他被流放新疆伊犁後的豐功偉績,世人卻知之甚少。
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道光帝並下旨將他“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1842年12月10日,經過四個月零三天的長途跋涉,林則徐終於到達瞭伊犁的惠遠城。伊犁鎮總兵佈彥泰委派瞭林則徐一個掌管糧餉的差事。但林則徐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為伊犁百姓做點事。他到達伊犁後,不是得過且過、忍氣茍安、爭取朝廷早點召回,而是帶著病體,利用業餘時間認真考察社情民意,積極向伊犁將軍建言獻策。
林則徐目睹瞭當時伊犁的荒涼景象,他向佈彥泰將軍提出開墾荒地的請求,佈彥泰采納瞭這一意見。從1843年秋天開始,林則徐不辭勞苦,當起瞭“愚公”,負責開墾惠遠城東邊的阿齊烏蘇荒地。墾荒必修水利,他沿著施工河段細致勘測丈量,甚至深入到伊犁河上遊的喀什河流域。前期工作完成後,在清廷沒有經費投入的情況下,林則徐與當地官紳共同捐資修建,而他主動捐資承修瞭整個水渠最艱巨的龍口工程。他親率錫伯營兵丁民夫,苦幹5個月,共用工10萬人以上,完成瞭工程量最大的龍口工程。1845年4月,200多公裡長的水渠全線貫通,引水灌溉墾復面積約15萬公頃,這是清代伊犁開屯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為當地墾地創造瞭極為有利的條件,到1844年11月,林則徐帶領百姓已在阿齊烏蘇地區墾荒33350畝、阿勒卜斯地區開墾16.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