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打仗為何總能以少勝多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不敢想象,原來清末皇帝溥儀的真實身份是這樣?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皇帝,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但是讓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時起兵就能統一女真各部,對抗大明也都是以少勝多?
努爾哈赤在起兵之初所能依靠的不過是十三副鎧甲、三十餘匹戰馬而已,其實力與影響力均無法與海西女真乃至建州女真中受到明朝扶持的仇人尼堪外蘭所匹敵。在這種境遇下能否以智勝敵,不僅僅是彰顯謀略的炫耀,更像是決定生死的條件。
身先士卒,勇武堅毅
雖然智取能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收益,但在作戰中完全依靠以智取勝是不現實的,在冷兵器時代,強攻還是獲得勝利的基本手段。而在強攻的過程中,主帥的意志和偶像作用有時會對士兵的戰鬥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萬歷十二年1584年)征棟鄂部,酋長阿海巴顏“聚兵四百據城以待”,努爾哈赤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又親自率領12人伏於濃煙中,趁城內以為敵兵已退出城觀望之機,“突出擊之,斬四人,獲甲二副”。在攻打翁科洛城時他又親自“登房,跨脊上射城內之人”,不料身中兩箭流血不止,眾人欲上前扶他時,卻被他制止:“爾等勿得近前,恐敵知覺,待我從容自下。”結果因傷勢過重幾次陷入昏迷,直至“次日未時其血方止”。次年二月,努爾哈赤率75人攻打界番寨遇敵400餘,在蘭崗之野展開戰鬥,他又單騎迎敵,“奮力一刀揮訥申肩背為兩段,隨轉身射巴穆尼於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