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之說起於道安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鳩摩羅什:古代歷史上唯一被迫娶妻納妾和尚
諸法是非有非無、同時又即有即無,這才是真正的實在和分析問題的方法。不隨因緣而起、寂靜,不能用言語分別,不能用概念親證,沒有差別性,這就是實在的本質。
“實相”,意指一切事物和現象真實的、不變的本性。有些時候又譯作“諸法實相”。所謂“實”,真實不虛;所謂“相”,事物的本性或相狀,是佛教所說的絕對真理。中觀派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條件)組成、變化無常的,都沒有永恒的、固定不變的自體,這就是“空”。但這種空性就是宇宙萬有的“真性”,亦即諸法實相。佛教各派對實相的解釋各有不同,但核心的含義大都與中觀派的思想有關。中國佛教中“實相”思想的產生與發展,與鳩摩羅什的翻譯和僧肇的著作密切相關。再往前追溯,這個詞與道安可能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道安與“實相”一詞的創生
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二卷)中斷言:“在早期般若譯籍中,沒有‘實相’這個概念。羅什采用它,與早期譯為‘本無’的‘如’、‘真如’相應,有時亦稱‘法性’、‘法相’,有時亦稱‘真際’、‘實際’。”羅什不是“實相”概念的發明者,因為“實相”一詞至少在羅什譯經之前就已經出現。從現有材料來看,這個詞的出現可能與道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