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時蔣介石為何消滅不瞭紅軍?雲南這次會議起瞭決定性作用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郭沫若和張瓊華,誰才是舊禮制的犧牲者?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周恩來、秦邦憲、朱德等20人在貴州遵義,時任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結束之後,41歲生日的毛澤東臨危受命,可他面對的是前方沿長江設防的川軍;身後,是追擊而來的中央軍。雙方力量之比為3萬:40萬。如何引領這條風雨飄搖的航船,沖出險象環生的漫漫航道,成為毛澤東最艱難的抉擇。當時,東去湘西與賀龍肖克的二六軍團匯合的計劃已經行不通,而地貧人稀的黔北又難以建立根據地。更為嚴峻的是,蔣介石已經電令他的各路大軍務必圍殲紅軍於烏江西北地區。北渡長江進而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似乎成瞭中央紅軍絕地重生的唯一選擇。毛澤東的設想是,趁著年關臨近,川軍江防麻痹、國民黨追擊軍尚在途中之際,避其鋒芒,悄然過江,擺脫圍追堵截。毛澤東認為,北上渡江,必先攻克“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要沖之地赤水城。怎料,林彪率領的紅一軍團先頭部隊抵至赤水河畔時,發現赤水已被川軍先行占領,攻而不克。與此同時,在土城方向,紅三軍團等後續部隊則遇到瞭川軍郭勛祺部的尾隨追擊。顯然,“四川王”劉湘是不讓中央紅軍再入川攪局。毛澤東發現,土城至赤水盡是峽谷,如果郭勛祺部得以立足,紅軍就有腹背受敵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以絕對優勢兵力速戰速決,在土城和青杠坡一帶對尾追之敵打一場“殲滅戰”。史稱土城戰役和青杠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