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寶河局當百大錢 復雜的年代僅鑄一年便已停止甚至脫離市場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湯顯祖與夫人合葬墓重現, 卻被盜墓賊洗劫一空
咸豐年間是清代幣制最為復雜的時代,時當太平天國革命戰爭爆發後,戰區幾乎遍及全國。軍費支出浩繁,賦稅收入又減少。特別是太平天國切斷水路運輸,致“滇銅不繼”,幣材短缺,造成錢荒,國傢財政出現嚴重危機。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措龐大的軍餉,清廷不得不通過改鑄虛值大錢,彌補財力的不足。
咸豐三年1853)三月,戶部奏準鑄造當十、當五十大錢。在暴利的驅使下,咸豐大錢濫鑄減重嚴重,一時錢法大亂。同年八月,戶部議定大錢重量標準:“當十的每枚重四錢四分,當五十的每枚重一兩二錢,當百的每枚重一兩四錢。”面值愈大則減重愈嚴重,其重量和面值沒法形成正比例,所以鑄造大錢利潤豐厚。咸豐四年閏七月,河南寶河局設於開封縣文廟東北)迫不及待地加入鼓鑄當百大錢行列。該局鑄造的當百大錢,正面刊寫“咸豐元寶”四字,對讀,文字大小主次佈排得宜,筆畫挺秀,為書法大傢周爾庸所書,經靈巧的模工和鑄工的再創造,形成瞭天賦洋溢的古錢藝術品。背面穿上為“當”字,穿下為“百”字,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滿文“河”字,直徑48毫米,穿徑8毫米,厚4.2毫米,重50克,黃銅質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