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橫掃歐亞三西征
文章分類:元朝
蒙古西征之戰是公元13世紀上半期蒙古帝國征服中亞和東歐的戰爭。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以驃悍的武功征服瞭歐亞地區,以蒙古為中心,建立起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組成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長期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到12世紀時,在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東到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形成瞭許多蒙古部落。隨著蒙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漸解體,私有制產生,12世紀末和13世紀初,蒙古各部落面臨著迫切的統一問題。孛兒隻斤部落的首領鐵木真在統一蒙古過程中發揮瞭重要作用,先後打敗瞭塔塔兒、克烈、乃蠻、蔑兒乞諸部,統一瞭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領在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瞭蒙古國傢。蒙古國建立後,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不斷發動掠奪戰爭,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與西征,南下攻擊的主要目標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則是征服中亞東歐各國。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