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閱讀:董其昌 是不是藝術大儒?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為何朱祐樘堪稱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董其昌作為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標志性的人物,在承前啟後這一方面他比趙孟頫還有意義,他是一種積極的傳承。我不說他全部的藝術成就,在承前啟後領域,他具有標志性。正因為他的標志性價值,歷代後人對他的關註度比較高,這裡面有認識不一致的,特別表現在,有些所謂現代派、激進派的人,認識不到位。這也給後人帶來瞭誤解。
我始終認為董其昌不管是從藝術上還是從理論上來講,他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在當下,我們對他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董其昌是集前人之大成,融會貫通,最終達到瞭融陽剛與陰柔之中,也就是說大象無音,他的作品與理論,正好符合瞭董其昌作為一個藝術大儒的社會使命。作為藝術大儒,我們不能要求董其昌像他之後的八大山人、石濤有一種反叛的精神,這是不現實的。他是藝術大儒,要跟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吻合,他所在的社會在當時的明代還沒有到萬歷、崇禎那麼亂的時候。另外一方面,董其昌因為對傳統比較熟悉,他對之采取的是積極的傳承方式——也就是對傳統進行認真思考、梳理和反思,同時可以啟迪後人,像“四王”、八大山人無不是受董其昌的啟發。沒有董其昌的思想,要去設想八大的成功,可能有點問題。傳承有兩種,還有一種是消極的,那是不做認真的思考、梳理,單純地仿古,這是消極的繼承,這是沒有意義的。
看董其昌要從文化的韻味上入手,這個文化韻味就體現在含蓄上,有一種平和的狀態。通過對董其昌的分析,我以為積極傳承與創新是兩個相連的部分,以近現代書畫史來說,既要重視具有創新精神的齊白石、黃賓虹,也應註重致力於傳承的吳湖帆、張大千,以及在傳承中創新的張大壯與陸儼少,同時,他們的老師輩陸廉夫、馮超然的貢獻也應重視。比如吳湖帆與張大壯,他們的成功與陸廉夫有關,吳是陸的學生,陸主要取法於王石谷,吳湖帆與陸的關系不應該忘記,另外還有馮超然,陸儼少的第一口奶就是馮超然,馮超然畫的人物也蠻好,他這方面的弟子有鄭慕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