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如何在朝鮮發跡並獲得慈禧太後的賞識?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袁世凱是清末明初的對中國歷史有極大影響力的重要歷史人物,關於他的是否功過的評論眾說紛紜;關於他一代雄才和悲涼結局的評說更是不絕於耳。英國《劍橋中華民國史》中稱贊袁世凱:“沒有一個晚清官吏能在同樣短暫時間內比袁世凱取得更多的改革成就”。袁世凱出生於一個官宦傢庭,幼年時,其生父袁保中將袁世凱過繼給叔父袁保慶,15歲那年嗣父和生父相繼去世,堂叔寶恒就他帶到瞭西北生活。西北主政的是左宗棠,故袁世凱少年時便近距離接觸過這員名將。袁世凱自小性格頑劣,膽略過人,喜歡結交朋友,好飲酒,為人仗義疏財後來的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年輕時進京趕考,就是袁世凱資助的)。《容庵弟子記》載:袁世凱5歲那年,一次捻軍焚掠附近村舍,“傢人負之登陴縱觀,萬眾沸騰,略無懼色。其膽識堅定,由天賦也。”可見袁世凱幼年時就膽識堅定,性格果敢。
袁世凱前排右二)與各國政要
袁世凱青少年時,對讀書,科舉沒有多大興趣,隨後棄筆從戎,投入嗣父袁保慶的生死之交提督吳長慶麾下,開始嶄露頭角。1882年8月,日本勢力利用朝鮮高層矛盾,在朝鮮煽動“壬午兵變”,朝鮮國王向宗主國的清廷求援,不久,吳長慶、馬建忠等奉命東渡平亂,23歲的袁世凱也隨軍出征。出征前,袁世凱激動的無法入睡,從戎建功立業一直是他的夢想。當時,吳長慶的軍隊軍紀渙散,入境朝鮮後,奸污民女,搶掠財物之事屢發不止。袁世凱深覺可恥,而且意識到如此軍紀必然會引起日本和其他國傢的輕視,便毅然使用軍令箭,正法瞭7人。袁世凱先斬後奏,吳長慶不但沒有怨責他,反而欣慰的誇他“真是將門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