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性樸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中心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老子的這兩句話你肯定聽說過,但80%的情況下它都被誤讀瞭
摘要:在儒傢中持性樸論的典型代表是荀子和董仲舒,孔子也傾向於此論。《荀子》一書中的《禮論》、《勸學》、《榮辱》、《儒效》等都表明瞭人性樸,而《性惡》應該是荀子後學所作。董仲舒在繼承荀子性樸論的基礎上凸顯瞭性中善的潛質,但不認可孟子的性善論。根據性樸論,人性不能說是善的,也不能說是惡的,而是中性的,故它不同於性善論,也不同於性惡論。性樸論也異於性有善有惡論和性無善無惡論。司馬遷、董仲舒、韓嬰等西漢中期的人未讀過《性惡》,對我們推斷它的產生時間很有幫助。
關鍵詞:性樸論;性善論;性惡論;荀子;儒傢
一提起儒傢的人性論,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孟子的性善論和所謂荀子的性惡論。本文要研究一種長期被忽略的儒傢人性論:性樸論。事實上,這種人性論曾經為很多儒傢代表人物持。在研究這種人性論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為荀子平反,摘掉戴在他頭上的性惡論的帽子。性惡論是荀子後學的理論,《荀子》一書中的《性惡》大概是西漢中後期的作品。
一
孔子的話“性相近,習相遠”[1]早就顯示瞭性樸論的傾向。不過,為瞭讓讀者容易接受,我們從更明顯的荀子的話開始討論:“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