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因寫水滸而傢族不幸?這則自明清以來就流傳的說法是真是假
邵氏出品的早期水滸)
司馬自讀書以來,常聽人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雲雲,然而最近看到某人寫施耐庵的文章,大覺稀奇,這就與諸位分享於下:
這位兄臺,文章開頭,就來一招叫做先揚後抑,說《水滸傳》的文詞構想是很奇特這是先揚),可是——細玩其味,它能令人走錯路,做很多錯事,所以這對人類是有害的這是後抑)。
為什麼這麼說呢?此兄臺這便分析施耐庵的寫作意圖,說老施本是“五經四書都明白”的人,可讀書偏就“讀壞”瞭,所以常有憤世嫉俗的思想。例證便是他曾做過錢塘縣官,因為性情孤僻怪異,這便得罪瞭上司官場由來如此,容不得人,大傢都懂的)。
怎麼辦呢?既然不能做官,老施便隻要回傢去。但官雖是不做,這氣卻不能不發,他做不到古人聖賢常雲的“知足常樂、能忍自安”,於是便“大發牢騷、嫉世妒俗”,寫一部《水邊的108個犯罪分子》來,自然這名字不夠駭世驚俗,後來便縮成兩字,名曰:《水滸》!
自然,這是咱的見識,那兄臺卻能由此看出施耐庵的小來,說其實他寫這部《水滸》,是“鼓勵人去做土匪、做強盜,鼓勵人打傢劫舍。”假裝說“行俠仗義、殺富濟貧”,實際上是“拿人傢的產做自己的產,得到的自己享受。”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見識,古已有之。《水滸》一書問世之後,確實有人擔心,那些社會上無處不在的“好事之徒”,會因這部書誕生瞭“非法非份”的念想,也要上梁山,也要落草為寇,也想著占山為王,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
於是,後來便誕生瞭一部《蕩寇志》。大清國有個叫做俞萬春的人,續接金聖嘆評本七十回本水滸),寫梁山泊一百零八人如何惡有惡報沒有好下場。
俞萬春為何如此呢?原來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清朝末年天下大亂那會,這位老弟,據說一腦子忠義概念,常說:“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就把水滸改成那般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