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被誤讀千年,本可成孫武一樣人物,卻成瞭的千古笑話
被誤讀千年的一代英將“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這個名字千古留名,是因為他給全中國人民提供瞭一個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的典故。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把他視為生活中的反面教材,拿來警惕自己,做任何事不能“紙上談兵”。直到這些天,開始惡補我戰爭史方面的缺失,我方才瞭解到,歷史中真實的趙括,是謀將,絕非庸帥。
我們常說“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壁江山,分別是:王翦、白起、廉頗、李牧,趙括與其中的三位有交集。長平之戰,他頂替的是廉頗成為趙軍主帥;長平之戰的對手是白起;李牧是趙括一手提拔之將。而長平之戰,本文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話題,這場戰爭一定程度上決定瞭秦一統七國的大局勢,如若最終的勝者是趙,那麼說不定最後統一中國的會是趙國。
人們的潛意識裡總認為,長平之戰趙孝成王更換主帥是走向失敗的一個開始,熟不知自廉頗決心與秦打消耗陣地戰的那一刻起,就註定瞭最終的敗局。秦居崤山以西,是戰國七雄中唯一崤山以西的國傢。秦國經常會受到山東六國的進攻,所以長期鎮守函谷關,守出瞭經驗,對陣地戰更是此中之高手。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來,趙軍戰鬥力急劇上升!特別是騎兵,融入瞭少數民族的元素,戰鬥力極強!趙武靈王時期,甚至一度計劃著南下滅秦。由此可見,趙國的優勢在於主動出擊。廉頗決定與秦打陣地戰,在戰略上已經輸掉瞭起點。然後我們再來看陣地戰的重中之重——給養。秦,本就坐擁關中、漢中兩大糧倉,又得李冰父子都江堰工程之利,加上瞭更為富饒的巴蜀,糧草供應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趙國則大不相同瞭,國土面積窄小,當陣地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的時候,國內基本“彈盡糧絕”。向齊國借糧,又不成功,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陣地戰真的沒法再繼續瞭。而廉頗又堅持不肯出兵決戰,趙孝成王迫不得已更換瞭主帥。這才是趙軍臨陣換帥最根本的原因,並非後世所謠傳的趙孝成王聽信謠言,撤下瞭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