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傳說是真的嗎?
梁山泊、祝英臺的故事,在我國可說是傢喻戶曉,婦孺皆知。梁祝故事的傳播除瞭口耳相傳以外,得益於舞臺藝術頗多。舉例而言,京劇有《英臺抗婚》、山東琴書亦有“梁祝”的劇目,影響最大的則首推越劇。舊時流行於浙東農村的草臺班就有《梁祝哀史》的演出,後來傳到上海,此劇曾一時風靡大上海。解放後經過整理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流行到全國,特別是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我國第一部彩色舞臺藝術片問世後,梁祝因而“走向世界“,曾有國際友人譽之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歷史上是否實有梁祝其人其事?如果有,他們是哪個時代,什麼地方人?抑或根本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的”小說傢“之所造?這是個聚訟紛壇、饒有興味的”謎“。
否定有梁祝其人其事者認為:梁祝和《白蛇傳》、《牛郎織女》、《孟薑女》合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後來編成戲劇。盡管戲劇和故事十分動人,但畢竟是傳說,因此事實上不存在其人其事,進而言曰:梁祝死後豈能化蝶?孟薑女焉能哭倒長城?至於織女和白娘子一為天女,一為白蛇所化,屬“子虛烏有”,其理自明。此是一傢言,聽來頗似有理。然而持梁祝實有其人其事的也很不少。不久前讀到江蘇某報的一篇短文,說祝英臺本是明代俠女,梁山伯是前朝書生,兩人本來毫不“搭界”。隻是祝英臺為民造福,死後人們為她安葬,挖掘墓穴時發現下有梁山伯墓,遂為之合葬,才敷演出“梁祝”故事來的。這則“軼聞”曾引起人們的興趣,可惜語焉不詳,未說明來源,所據何書,因此無法進一步探索此說的真偽。又據《杭州日報》1958年1 月20日報道,杭州市有關部門當年將開發鳳凰山旅遊風景點,第一期工程則將開辟梁祝故事中的“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梁祝書院”等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