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名化的荀子:“性惡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摘要]荀子的性惡論較為彰顯人與動物共有的”性“的自然性能之類的普遍性惡性),但也註意到瞭人身上所具有的為善的特殊類本質知性、義性)。荀子的性惡說側重人的實然性,但也體現瞭實然性與應然性的統一。荀子隻是在內在可能性意義上認為人性是善的或惡的,在內在現實性意義上沒有直接斷言人性是善的或惡的,認為隻有立足於外在角度當人性外化於人的行為時才有善惡可言。荀子的性樸論和性惡論不是正相反對而是”殊途同歸“、互相補充,因而是可以統一的;同時他講的”性不善“主要指向還是”性惡“。
唐宋以來揚孟抑荀之風盛行,二程甚至認為”隻一句‘性惡’,大本已失“《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九),朱熹教弟子”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朱子語類》卷一三七)在荀學日益成為顯學的時代背景下,國內許多有識之士對荀子思想特別是其所謂的性惡論進行瞭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並展開瞭廣泛的有益論爭。例如繆文海認為孟子的性善說側重人的應然性而荀子的性惡說側重人的實然性[1],陳林指出荀子是以”心惡“言”性惡“[2],周熾成明確強調荀子為性樸論者而非性惡論者[3],林桂榛認為荀子人性論並非持”性惡“論而是以性無善或不善)駁性善並立性樸論、習偽論[4]①,餘開亮提出荀子人性論具有”性樸“與”性惡“雙重維度,其性樸與性惡並不矛盾[5],梁濤指出荀子人性論既主張性惡論又主張心善說,這意味著荀子人性論如同孟子人性論一樣也包含性善成分,在某種意義上是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統一[6]。應當說這些探討推進瞭對荀子乃至整個儒傢人性論的認識,拓展瞭中國人學和道德哲學的學術空間。但是,不可否認,仍然存在許多歧見甚至混亂,需要進一步加以理清。本文將立足於儒傢道德哲學,對荀子的人性論從不同視角辨正其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