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的“制圖六體”與“計裡畫方”
西晉裴秀(224-271)提出“制圖六體”,一曰分率,二曰準望,三曰道裡,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一般認爲前三者相當於現代地圖中的比例尺、方向、距離,後三者指對實測路程進行校正以得到兩地的水平直綫距離。這樣理解在一般意義上是正確的,沒有這些元素構不成地圖,然而在具體的繪圖作業中,要將某一地點在地圖上準確定位,要麼知道它的縱橫坐標,要麼知道它相對某一已知點的方位和距離,後者需要進行角度測量。那麼制圖六體中是否包括縱橫坐標或角度測量的內容,裴秀怎樣在地圖上標定地物的具體位置,怎樣理解裴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制圖六體在哪些方面作出瞭重大創新,等等,前輩學者多有論及,其中頗有爭議者,本文試作探討,以就正於方傢。
一、分率--由“尺方圖”到“寸方圖”
先從“分率”、“準望”談起。裴秀曾遍覽西晉秘書省收藏的地圖,所見“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他批評這些地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①。故裴秀繪圖首重分率、準望。據記載,裴秀一生主持繪制過三種地圖,最著名的當屬《禹貢地域圖》。《晉書·裴秀傳》記載,裴秀任司空,因鑒於“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②,“以職在地官”,“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奏之,藏於秘府”。此圖考古今地名,“隨事註列”,是裴秀刻意爲西晉朝廷補作的一幅“古今地圖”,據研究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幅歷史地圖③。該圖因藏於秘府,不傳於世,人們無由知其分率。但此次上奏的序文卻被《晉書》中的裴秀本傳以及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等類書所記載,使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傳之於世,從而奠定瞭裴秀在地圖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