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臣劉秉忠是如何為忽必烈設計修建元大都的?
文章分類:元朝
你也會想看的:聊城人焦養直:忽必烈身邊的紅人
元朝開國,蒙古族定鼎中原,極力推動草原遊牧的生活方式,跑馬占地,荒廢農桑,把天下臣民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
在這種政治高壓與民族歧視的政策下,“漢臣”想與蒙古政權謀求合作,並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是十分困難的。不過,有一位漢臣,卻博得瞭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
此人就是劉秉忠。
十七歲時的劉秉忠就出任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之後,辭去吏職,先入全真道,後出傢為僧,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1242年,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海雲推薦他入藩王忽必烈的幕府。由於他博學多才,謀略十分瞭得,深受忽必烈器重,時年二十七歲。
劉秉忠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可直接參與制定國傢大典,參與設計草案時,劉秉忠最大限度地施加瞭自己的影響。他還建議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的寓意,將當朝政權更名為“大元”。忽必烈十分滿意地采納瞭。
此外,劉秉忠還主持瞭元朝“大都”和“上都”的建設,特別是修建元大都,可以說現代北京的原始輪廓就是在那時劃定的。由於新城規模宏偉,耗資龐大,劉秉忠與同僚張柔、段楨等人事必躬親,盡心竭慮。歷時十八年建成後,忽必烈又采納劉秉忠的建議,將新都命名為“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