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惡》出自荀子後學考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衛鞅見秦孝公是因為沒錢才通過宦官景監的關系?
Textual Research on "Xing E" of Xun Zi:Based on the Editor of Liu Xiang and Text Structare of "Xing E"
作者簡介:周熾成,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國學研究中心教授。廣州 510631
內容提要:漢代劉向編《荀子》一書,把著名的《性惡》排為第26篇(全書共32篇),夾在《子道》《法行》之間。論者公認:這兩篇及排在後面的《宥坐》《哀公》《大略》《堯問》等都不出自荀子本人之手,而出自其後學之手。劉向把《性惡》編置在這個地方,是把它看作荀子後學的作品。仔細分析《性惡》的文本結構,可發現:它不應該是一篇完整的論說文,而是由七個不同的模塊拼湊起來的,其中有太多的不一致、前後矛盾。如模塊二對“知仁義法正之質”和“能仁義法正之具”的肯定以及模塊七對性質美的肯定,就與模塊一對人性惡的斷定相矛盾。大部分模塊極可能是不同作者之所為。多種證據表明:荀子不是性惡論者,而是性樸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