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同時代的孔子為何沒有半句點評?
文章分類:戰國
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的次子。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死伍奢及其長子。伍子胥歷盡艱難,逃到吳國,成為吳國重臣,後率領軍隊攻破楚國都城郢。此時,楚平王已死。據說,伍子胥挖開楚平王的墳墓,怒鞭其屍體300下,以泄心頭之恨。伍子胥果真做過掘墓鞭屍之事嗎?
亦說“鞭屍”,亦說“鞭墳”
事實上,古文獻中對於伍子胥掘墓鞭屍之事的說法並不統一,存在著“鞭戶”和“鞭墳”兩種不同記載。“鞭屍說”記載於《史記·吳太伯世傢》中,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子胥、伯嚭鞭平王之屍,以報父仇。”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也有一段相關的記述:“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史記》被譽為“史傢之絕唱”,在這本正史中兩次提到伍子胥鞭屍之事,讓人不免產生伍子胥鞭屍之事應該可信的想法。而且,揚雄《法言·重黎》中不僅記載瞭這件事,還對此事發表瞭議論,批評伍子胥“鞭屍籍棺,皆不由德。”《吳越春秋·闔廬內傳》中除記有“掘墓鞭屍”的情節外,還增加瞭一些細節,“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這些描寫生動形象,使伍子胥看對楚平王的刻骨仇恨躍然紙上。如果沒有事實的基礎,此事怎能描繪得如此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