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縣衙:“一代文宗”元好問與“雁丘”的故事
文章分類:元朝
你也會想看的:虎拍藝術網:古錢珍品賞析—八思巴文大元通寶
策劃/指導:王曉傑 王振紅
圖文/編輯:程昱博 王 勇
大傢聽過“雁丘”的故事嗎?早在1205年的一天,金國一位16歲的少年赴並州趕考,途中偶遇一位捕雁人,得知瞭一件奇事:有位捕雁人設網捕雁,捕獲一隻殺死,另一隻脫網而逃後,卻並不飛走,在空中盤旋哀鳴一陣後,毅然投地而亡。這位金國少年聽後非常震撼,便從獵人手裡買回那兩隻大雁,埋在汾河岸邊,磊石為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即興感懷寫下瞭傳世之作《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
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這位少年就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並被後人譽為“一代文宗”的元好問。元好問為鮮卑族拓跋氏後人,1190年降生於山西忻州韓巖村一個世代書香之傢,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他一生從政10年,在內鄉任職長達5年之久。

站在元好問展室,看著元好問的塑像,縱觀他的一生,波蕩起伏, 21歲前,他過的是古代官宦子弟那種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優越生活。這二十年來,他隨做縣令的叔父元格轉徙與各地,受到瞭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顯露出極高的文學天賦,8歲即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14歲就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