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究竟是自己投江自盡,還是被有蓄謀的他殺?
文章分類:戰國
轉眼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瞭,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又成瞭世人紀念和緬懷的對象。是啊,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汩羅江邊踉踉蹌蹌地走來一個高大而蒼老的身影。雖然還是博帶高冠,但衣衫已顯襤褸,早年的英武俊秀已被今日的憔悴焦慮所替代。他反復念叨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走走停停,最後好像下定瞭決心,抱起一塊石頭,躍進瞭江中。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就曾經說過:“研究屈原,應該拿他的自殺作出發點。”那麼,屈原為什麼要投水自盡呢?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以死殉國。
屈原原本是楚國的貴族,有他著名的詩歌《離騷》為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在詩中驕傲地自述瞭自己的身世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傢,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