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荀子》“偽”字義論其有關篇章的作者與時代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丁尼生與老子的對話 | 周偉馳
Research on the Author and Time of Some Chapters of Xun Zi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ei"
作者簡介:廖名春(1956- ),男,湖南武岡縣人,清華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協創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籍研究。北京 100084
原發:《臨沂大學學報》20156期
內容提要:《荀子》三十二篇中,“偽”字共四十二見,其涵義有三:一是讀為“為”,義為“行為”的,有兩見。二是義為“詐偽”的,共五見。三是具有理性之“人為”義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惡》篇最多,占瞭二十七例;其餘《正論》篇有一例、《禮論》篇有五例、《正名》篇有兩例。這種具有理性之“人為”義的“偽”,先秦兩漢文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荀子》書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區別性特質之一。以此來看,如果《性惡》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偽”有理性“人為”義,那就得將《正論》《禮論》《正名》篇也排除出去。隻要我們承認《正論》《禮論》《正名》篇為荀子所作,也得承認《性惡》篇屬於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見,那些以“莫須有”證據,否定《性惡》篇為荀子所作的說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