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種人生境界: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白話莊子 | 莊子很美,美的是他的思想
《莊子·逍遙遊》開宗明義提出瞭道傢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聖人。單看內七篇,三種人格,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榮譽。稱號,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為三種人生境界,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聖人高明在哪,莊周又未嘗賦予深意。"至人無已",無已便徹底打破瞭對立面,進入到所謂"吾喪我"(《齊物論》)的超然狀態,由此看來,大約至人的境界最為高瞭。但是,《大宗師》載女仍講授"聖人"治道的步驟,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攖寧"。此處說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攖寧"即指打破瞭一切對立,這也就是"無己"。可見,"聖人"的境界與"至人"的境界,理論上沒有根本的不同,凡終其天年,視死如歸,打破一切對立面的人,都算修成瞭正果,隻是作為一種榮譽,"至人"、"神人"、"聖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網絡配圖
如宋榮子"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逍遙遊》);列子"禦風而行,冷然善也"(《逍遙遊》);老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養生主》);他們分別代表著"聖人"、"神人"、和"至人"。又《大宗師》中還提到過"真人",但關於"真人"的幾段描述,張恒壽先生指出是後人雜人的文字,此說是也。《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無鬼》、《列禦寇》、《天下》、賭篇均"真人"一語,但也不象《大宗師》中的"真人"那樣純然是一派神仙方術傢之言,《大宗》關於"真人"的幾段文字,當是漢初人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