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的爭鬥為何會輸得精光?
文章分類:秦朝
翻開司馬遷的《史記》,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有著截然不同面孔的兩個項羽:
一個是叱吒風雲、勇往直前、橫掃天下無敵手的項羽,一個是剛愎自用、狂妄殘暴、一步步走向失敗滅亡的項羽。當我們看完這兩個不同面目的項羽,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演之後,你就會明白,誰才是項羽真正的最大敵人,是誰打敗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又是誰導致他身陷十面埋伏,揮淚別姬絕境的?

項羽跟隨叔叔項梁起兵時才二十四歲,他本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本紀》記載,項羽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他年少時,不好好認字寫字,學劍術又沒成功,叔叔發怒,他卻說我要學打敗萬人的本領。於是,叔叔很高興地教他用兵打仗的策略,但他隻略懂大意後,又不肯完成學業。
當項羽看到秦始皇出遊時威嚴顯赫的儀仗隊時,他竟然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司馬遷不愧是史學泰鬥,他從項羽青少年時代的言行中,已經敏銳地覺察出瞭他未來事業成敗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