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立嗣問題考論——從一個側面看孫權與世傢大族的鬥爭
文章分類:孫吳
你也會想看的:400多張衛溫首航明信片昨寄送臺灣大陳後裔
清人李慈銘《越縵堂讀書筆記》“《三國志》”部分有一則札記說:
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這便指出瞭孫權借廢立太子之名,對大臣進行瞭殘酷的鎮壓:“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令人震驚。確實,漢魏之際,不少統治者都曾因立嗣而引起政爭,有的還相當嚴重,如袁紹、劉表和曹操等,其中尤以曹丕、曹植兄弟之爭最為著名,對此學界已多有論述。不過,人們對孫權立嗣問題卻知之甚少,以筆者所見,尚無專文論之。以此之故,本人不揣淺陋,就孫權立嗣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統治集團的沖突和鬥爭略作考論,不當之處,懇請教正。
一、太子孫登“常有欲讓之心”:一個潛在的政治危機
在古代傢天下的歷史狀況下,繼嗣問題往往直接關乎某一王朝的興衰,因此倍受歷代統治者和思想傢的重視,早在先秦時期,儒傢便根據商、周的歷史教訓,提出瞭一整套的繼嗣理論,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制,《春秋公羊傳》便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資子貴。”這主要是為瞭防止統治者因愛立嗣,從而引發紛爭。一般說來,統治者在嫡子繼承的原則下,應盡可能早的確立繼嗣人選,以避免其他子嗣的非份之想,以及由此引起的諸子爭嗣和群臣分化。應該說,這一理論在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