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中秋帖》,“三希”之一,譽稱“一筆書”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王羲之說不是書法的字“狀如算子”,“算子書”能學嗎
《中秋帖》,草書,紙本,27cm×11.9cm,3行,共22字,無署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傳為晉王獻之書。是否是獻之真跡,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多少傳達出瞭王獻之草書之風神,也是我們所能見到的不多的王獻之草書的墨跡本,顯得彌足珍貴。王獻之傳世墨跡除《中秋帖》外,還有行書《鴨頭丸帖》、《新婦地黃湯帖》、《二十九日帖》等,其餘皆為碑版刻帖。楷書代表作《洛神賦》刻本(現存十三行)。
唐張懷瓘稱王獻之能一筆書,《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應是王獻之創造出的新體,該貼行筆縱逸豪放、痛快淋漓,一氣呵成,字跡厚重肥潤,氣勢恢弘駿逸,無一點塵俗之氣,無一分桎梏束縛,不失為研究王獻之書法藝術風格的重要作品。王獻之不僅工行書、今草、楷書、隸書、章草,還擅飛白書。張懷瓘《書斷》評:“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而我們今天所能見到他的碑版墨跡,隻有行草、楷書,餘皆不見其蹤影,隻能從前人的隻言片語的記載或品藻中,尋得雪泥鴻爪,於想象中品味其書的神韻風姿。
清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就是因為寶藏瞭王氏傢族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