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隻想做一個安靜寫字的美男子
文章分類:東晉
年僅七歲的王羲之坐在自傢大院內練書法,他年紀雖小,但已頗有“站如松,坐如鐘”的大傢風范。晉帝要出門祭祀,命王羲之寫祭文。
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板上,命工匠把字刻出來。工匠小心翼翼,對這位七歲小兒的作品不敢有絲毫馬虎,然而他竟然發現木板上的墨跡滲進瞭木板,要削進三分才能見底。“真是入木三分。”工匠對這蒼勁有力的筆法贊嘆不已。從此後,“入木三分”這個成語伴著王羲之的書法流芳千古,成為中華文化永不磨滅的標記。
雖然年幼成名,但王羲之並沒有因此而變得聒噪浮誇,他依然沉默寡言,長久地沉醉於書法的節律裡不能自拔,後來更是拜衛夫人為師。
衛夫人的書法高逸清婉,備受時人贊賞。她把王羲之帶到高山上,讓他丟石頭,體會高山上墜落的石頭的重量和力道;讓他看天邊飄過的流雲,體會雲卷雲舒的飄逸;給他一把利刃,讓他砍斷堅硬的犀角,感受刀鋒劃過的光影。這樣別出心裁的教學方法讓王羲之深受啟發,也為他後來書法的靈動飄逸打下瞭深厚的基礎。
雖說名師出高徒,對王羲之而言,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又珍惜自己的天資,常常廢寢忘食地潑墨揮毫,洗筆的水池也因此被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