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洛神賦》,後世楷書對晉人格調的追摹,無不以其為圭臬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15+14就破瞭卡戴珊的魔咒,那一定要謝朗多呀!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書令,42歲英年早逝。死後其職由族弟王珉代之,故又稱獻之為"大令"(稱王珉為"小令")。王獻之書法幼學其父,後習張芝,擅長多種書體。後在王羲之、張芝的基礎上別創新法,形成瞭生動自然、超逸妍麗的書風。書法成就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世稱"二王"。
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這一時期的士人崇尚玄學,精神上極為自由、解放,主觀表現欲空前高漲,最富於智慧和熱情。這一時期是文人流派書法大發展時期,也是書體演變的終結期,書法藝術走上瞭自由階段或稱自覺階段)。
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該版本為無錫博物館藏拓本,小楷,真跡寫於麻箋,至唐代已散破。宋高宗得九行,後賈似道又覓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於玉版上,世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楷書學其父,又不拘於父法,張懷瓘言獻之"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洛神賦十三行》或為楷書新體的代表作,此作結體舒展,兼有行草筆意,後人評其“沖和疏宕,神采飛越,精麗絕倫,為小楷極則”。其對後世楷書的影響是巨大的。小楷書法之研習,於書傢而言,至關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稱書傢"之說。然而,此作因為字跡漫漶,給很多書友臨習時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