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歷史上曹丕為什麼要給孫權封王
文章分類:曹魏
你也會想看的:荀彧、郭嘉不如此人,奈何天妒英才,江山盡歸司馬懿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先是繼承瞭魏王,繼而讓漢獻帝禪位,正式結束瞭漢王朝。按理說,這天下都應該是他曹傢的瞭,無論是蜀漢國的劉備還是東吳的孫權,都應該是成為瞭“亂臣賊子”,是必須剿滅的對象,就像後世趙匡胤所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是到瞭第二年,曹丕反而封瞭孫權為“吳王”。那麼,曹丕為什麼要給孫權封王呢?
網絡配圖
首先,在曹操時期,三國所有的王以及州的刺史都是自封的。如果不是自封的,要麼別人不承認,要麼自己不承認。比如說曹操,這個魏王不是漢獻帝封的嗎?但誰都知道,漢獻帝的命都攥在曹操手裡,曹操不是自己想當這個魏王,漢獻帝想封,有用嗎?所以,周瑜在前面說曹操,“名為漢相,實則漢賊”,後來諸葛亮說,“漢、賊不兩立”,魏國以外的人,誰把曹操當作漢丞相和魏王來著?赤壁之戰孫、劉聯合打敗曹操之後,劉備表孫權為徐州刺史,孫權表劉備為荊州刺史,那意思是說,兩人互相推薦對方任州刺史,但問題是,漢獻帝批準瞭嗎?說到底,兩人無非是相互承認,在本區域內發個公告罷瞭。劉備稱漢中王,也是上表漢獻帝,但這個表是誰遞給漢獻帝的?所以說,自封一個官位,這是那個時期的常例。在三國前期,這種自封的官位是刺史或者是將軍,到瞭鼎立之勢確立時,就變成王或者是皇帝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