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西施的結局,沒有和范蠡相濡以沫,卻慘死於相忘於江湖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傢、文學傢、政治傢。他尊王道,稱霸力;崇禮義,講法治;主張“性惡”論,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他還提出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他主張重視社會秩序,通過法治來約束與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時要求統治者重視禮義道德教育,將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起來。學不可以已。《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本篇較系統地論述瞭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開篇第一句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並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比喻任何人通過發奮學習,都能進步。這兩個比喻來源於生活,淺顯易懂,容易使人受到啟發。意在表明隻有刻苦學習,才能達到“青於藍”與“寒於水”效果。“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緊接著文章繼續設喻,進一步從根本上闡明學習的道理。之後,文章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