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軼事|陳友諒子孫曾在金堂避居
文章分類:元朝
作為一名史志工作者,最近我有幸讀到河南省新鄭市“宰相陳村”三堯公總族譜三堯即: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兩宰相一節度使),該族譜記載:“明代初期,‘大漢王陳友諒’的第三子陳道可,曾避難奔蜀之金堂。”
原來,公元1320年,在湖北省沔陽市今仙桃市),降生瞭一個抗元梟雄陳友諒,陳友諒是“宰相陳村”的後裔。他長得相貌出眾,身體強壯,習文練武,從不間斷。陳友諒成年後,在農民揭竿起義的紅巾軍中屢立戰功,被上司自立為帝的徐壽輝封為“兵馬大元帥”兼“漢王”。
徐壽輝在勝利中沖昏頭腦,獨斷專橫,遂引來殺身之禍而亡。此後,陳友諒羽翼逐漸豐滿,於公元1359年建立大漢王朝,稱帝四年。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戰83天,在大戰中被亂箭射中身亡,厚葬於武昌市黃鶴樓江邊今蛇山公園)。
清末,孫中山先生為瞭喚醒國人推翻清王朝統治,先生十分崇敬陳友諒的民族氣節,遂來此憑吊,並親筆題寫瞭“大漢陳友諒之墓”的墓碑刻石,以鼓舞全國上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決心。陳友諒之子陳理字利員)繼位一年,其位被朱元璋所奪,封其為“歸德侯”。繼於公元1371年流放送往高麗今朝鮮)。其妻李皇後生子三,長子名餘忠、次子名餘惠、小兒子名道可。在離鄉背境的流放生活中,處處險象橫生,三弟兄遂分散各奔東西,艱苦備嘗。道可在逃離高麗後,涉千山萬水,輾轉逃難奔來蜀之金堂,以耕耘為業,出入於窮鄉僻壤。道可夫婦在金堂生二子,長子名智寶、次子名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