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讀帖 | 王溪楠:王羲之《豹奴帖》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陶淵明的詩酒人生

《中國美術報》第46期 書法

【晉】 王羲之 豹奴帖 澄清堂帖本
釋文:羲之頓首。 昨得書問, 所疾尚綴綴, 既不能眠食, 深憂慮。 懸吾情, 至不能不委。 嫂故) 不差, 豹奴晚不歸傢, 隨彼弟向州也。前書雲:至三月間到之, 何能盡情憂。 足下所惠。 極為慰也, 不謂也。
說起“書聖”王羲之,想必大傢都不陌生,從東晉起始,後經唐宋,直至今日,他的書法作品上到皇親國戚,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古今之習書者無不將其奉為圭臬。然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更多地是體現在其行書、今草甚至是正書上,這與歷代帝王之偏愛方向、長期以來大眾審美的慣性等諸多因素而導致的章草書體的沒落似乎不無關系。事實上,王羲之擅長章草一事在《晉書》中就已有史料記載,而我們今日所能見到的王書,無論是摹本還是刻本,《豹奴帖》是唯一一通章草尺牘,通過此帖,人們得以從中窺見王羲之書法更加多樣化的面貌,雖然此刻本不免有不盡真實之處,但鑒於其獨一性,其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