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開悟詩《戲答佛印》與東坡居士
文章分類:北宋
吳成立(本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請勿轉載。如轉載,請與作者本人聯系。)
蘇軾寫的《戲答佛印》“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
看網上解釋:“遠公沽酒飲陶潛”,東晉時,慧遠法師在廬山結“蓮社”,入社的都是當代高人名流,唯有陶淵明屢請不至。因為陶淵明嗜酒如命。慧遠隻好為他破例,隻允許他一人可以飲酒。但陶淵明終嫌寺廟規矩太多而沒有入社。這裡蘇東坡以陶淵明自喻,把佛印喻為慧遠。當然佛印沒有慧遠那麼多的戒律,宋代的名僧總是比較灑脫,何況是禪師,所以有“燒豬待子瞻”的佳話。名人高士的作為,哪怕攜妓胡為都是“美談”,若為常人,當然會斥為“無行”。
“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佛印“燒豬”,在僧眾眼裡是犯戒的,但卻為後世留下美談。世間許多人,許多事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如同蜜蜂辛勤釀蜜,結果蜜又是為誰吃瞭。這裡蘇東坡又觸動瞭自己的“辛酸處”,才有如此之句。
這種解釋十分牽強,更有甚者把這首詩解釋為舌尖上文化,真令人啼笑皆非。一代文豪,寫出的詩,難道就像以上解釋的那樣東扯西拉?
任何詩文解釋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