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首輔之路 | 鳳凰書社
嘉隆時期內閣地位的提高和首輔制的形成
明代的中央輔政體制經過多次重大的變遷。建國初期,本沿元舊,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綜理機務"。當時的中書省位高權重,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各院、寺、監等,都是中書省轄屬的部門,全國各級衙門給皇帝上的奏章,也規定要"先由中書省",一切以皇帝名義發出的詔令諭旨,也經中書省再下達,儼然是設置在皇帝和國傢機關中間的一級權力部門,是必不可少的中轉站。任丞相的人,是處於皇帝一人之下,高踞百官之上的有大實權的重臣。應該說,設置中書省這樣的部門和丞相這樣的職位,實潛藏著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沖突。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權和相權的劃分一直不清楚,故此,不斷發生過壓抑相權以尊崇皇權,一再變更名義,調整職任以限制相權;但也多次發生過權臣強相欺凌懦君幼主,侵犯皇權的事實。朱元璋作為建國雄猜之君,是不可能長期接受沿自元舊的中書省和丞相制度的。洪武十三年1380),他便以"謀反""通倭"等罪名處死瞭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被株連的功臣戰將達二萬餘人,宣佈撤銷中書省,永遠廢除瞭丞相一職。他強調自古以來丞相制度弊端深重,歷代曾任丞相的人,多有擅權亂政,甚至篡位弒君的,又指斥本朝曾任丞相的人,如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等人,也是"各不率職,坐視廢典","構群小夤緣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執政以誣賢"。曾規定,以後繼位的皇帝不許再設丞相,臣下敢請設立的,概處以極刑。與此同時,他有意提高六部的官秩和職權,改為直接由皇帝領導指揮;又將原統領軍權的大都督府分割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廢除瞭大都督一職,五個都督府亦直接聽受皇帝的調遣。這樣的變動,實質上就是在行政上,由皇權完全兼並瞭相權,皇帝其實也是總尚書;在軍事系統方面,則是瓜分瞭臣下的指揮權,皇帝其實又是總都督。一切最高的軍政權力都掌握在一人之手。朱元璋意圖一勞永逸地解決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皇權與相權、帥權的矛盾,希望能使本人和後代皇帝的統治永奠於磐石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