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好行德 財聚裕民——文財神范蠡信仰的當代啟示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毛嬙究竟多漂亮?沉魚落雁指的是毛嬙嗎
商聖陶朱公范蠡是道教財神廟殿)供奉的文財神,他的人生成就和經商智慧備受歷代推崇,2000餘年來祭祀不輟、香火綿延。關於范蠡的事跡,《史記》《國語》《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籍方志和《列仙傳》等道教仙傳以及歷代文人詩詞歌賦多有記載傳頌。范蠡約公元前536—公元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人今河南南陽淅川),是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實業傢,中國古代商人的鼻祖,中國最早的慈善傢,被後人奉為商聖,祀為財神,是道教“入世致太平,出世求成仙”的功德成神的典范。財神范蠡對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啟示莫過於“富好行其德,財聚而裕民”的教化意義。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卷129)中對此早就有記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仁信忠義是獲得財富的最高道德倫理要求,不仁不義即便擁有瞭財富也不會被社會尊敬和認可。商人能夠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消費者,對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回報,這樣百姓才更願意與你打交道。范蠡深諳此理,在創業中就始終以誠信和仁義為經營的出發點。到齊國後,他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