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恭帝司馬德文為何欣然禪讓?有何原因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安健:斷甓猶傳晉永和—賞析與王羲之相“牽連”的三塊磚
“禪讓”是儒傢學說體系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不過,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書紀年》殘簡,卻證明 “禪讓”純粹是虛偽的政治榜樣。一句“昔堯德衰,為舜所囚”,道明瞭從來就沒有什麼溫情脈脈的禪讓,有的隻是你死我活的篡權奪位。
晉恭帝
“禪讓”這個詞兒,能帶給人們對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給自己的僭越篡位披上一層遮人耳目的外衣。
劉裕取代東晉建宋,就演出瞭這樣一出禪讓大戲。這一次,禪位的東晉恭帝司馬德文既沒有密謀絕地反擊,也沒有絲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詔,沒有一絲兒的猶豫和怨恨。是什麼使得司馬德文心甘情願地放棄崇高地位的呢?這還得從他的哥哥晉安帝司馬德宗的遭遇說起。
晉安帝其實是個傻子,“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一個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瞭23年的皇帝,不過是權勢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馬德文倒是頗為聰慧,可打從十多歲起,他耳聞目睹的就不是皇權的唯我獨尊,而是權臣弄政、朝綱傾覆。先是司馬元顯和司馬道子的權傾朝野、頤指氣使,接著是桓玄篡位、傻皇帝被挾持顛沛流離,等到劉裕平定瞭叛亂,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開的秘密”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