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才不是殺人!荀子說 禮安頓人的性情!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50歲母親跳河:“兒子嫌我不會帶孫子趕我出門”
荀子的禮義,根本不是如許多人所理解的是,是完全外在於人的,是強加於人性的,是對人性的摧殘式的改造,而是以深厚的人性為最終依據,有瞭人性的最後根據,禮義就不是冷冰冰的。”
禮是儒傢的核心概念,孔子提出“克己復禮”,荀子更是以禮為核心,構建瞭一個宏大的禮義哲學系統。但由於傳統對荀子的過多地以孟子“義內”的思想為參照,即認為仁義禮智都是由性內所出,而認為荀子以人之性為惡,荀子所謂的善來自外在的禮義,禮義是後天的、人為的,性是先天的、非人為的,禮義是主動的能治者,性是後天的被治者。這樣荀子之善,就完全是外在於人者,而成為無本之木。以此為基點對荀子的批評,不止一次的被人提起和重復,似乎這也成瞭荀子思想的一個黑洞。關於這一點,長期浸淫於孟子和宋明理學性善論的學者對荀子大多有此懷疑,牟宗三先生就說:“禮義不在人性中有根,卻不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中表現,則禮義純是外在的。”牟宗三《荀學大略》)韋政通先生也繼承瞭牟宗三先生的說法,認為禮義是純外在的。“荀子視性純是一生理生物之本能,純是被治被化者,性不能作為人的主體。”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荀子的治道,以禮義為本,禮義並不本於德性,禮義就是治道的最後根據”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徐復觀先生:“荀子則以為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不僅與人之本性無關,並且如前所述,心的知並沒有把握能直接知道仁義法正,而須要靠師、法之力,來保證心知,心始能知仁義法正。”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