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李鴻章,晚清最後的“屏障”,是非功過後人評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嘉慶除掉大老虎和珅後 沒預料到的事
說起李鴻章,人們一直都認為是賣國求榮的人,皆因為曾主持簽署瞭馬關、辛醜等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但有多少人知道,在那個不算遙遠的年代裡,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史實?
李鴻章,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從19世紀60年代起,李鴻章積極籌建新式軍事工業,仿造外國船、炮,開始從事標榜“自強”的洋務運動。
1870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從此控制北洋長達25年之久。1874年,李鴻章就清醒意識到大清王朝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他敏銳地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以爭取國際和平環境、增強國傢實力,提高清朝在國際的地位。
李鴻章被視為晚清中國開放第一人,興起洋務運動,第一個把電報引入中國,在天津辦起瞭電報總局大樓;主持自建瞭第一條中國的鐵路。晚清的輕重工業,礦山開采,鐵路建設,電報,航運的發展,留學生的派遣,各類學校的創辦,海軍創建,陸軍遍練,外交大事,幾乎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隻可惜,他的許多改革和開放的主張,卻因未被朝廷采納而失去瞭先機。譚嗣同曾評價李鴻章道:“當時朝廷內外對西方軍事、內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