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末期,是什麼讓蔣介石動瞭再次遷都的念頭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後,中國國民政府從首都南京倉皇撤離。先是撤到武漢,後又退至長沙,再又退到桂林,最後落腳在重慶。重慶作為戰時中國政府的陪都,剛安穩瞭幾年,在1944年末至1945年初的時候,又冒出瞭遷都動議,引起瞭極大風波。
1944年秋季,在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中,中日雙方的豫湘桂會戰第三期的桂柳作戰階段極其慘烈。日軍進攻前,民眾為逃避戰禍,紛紛逃離。桂黔路上,火車擁擠不堪,大批難民聚集在火車內外,甚至火車頭上都擠滿瞭人,等候開車。
桂林、柳州、南寧相繼失陷後,侵華日軍第3師團和第13師團之主力約1萬人,分3路北上,追擊國民黨楊森部、陳素農部等潰退軍隊。潰退的中國軍隊成瞭日軍的“帶路軍”。日軍沿黔桂公路、鐵路乘虛而犯,如入無人之境,並很快攻占貴州軍事重鎮獨山。獨山距離陪都重慶不過500多公裡,因此日寇大肆叫囂,1945年元旦會師貴陽,進攻重慶,徹底消滅蔣介石的國民政府。
從河南會戰大敗的逃跑將軍湯恩伯就任黔桂湘邊區總司令,他的無能和無德,加劇瞭難民的恐懼。桂柳會戰失敗前後,成千上萬的百姓為躲避戰禍,被迫背井離鄉,向大後方逃難。華中、華南的數十萬難民及大量散兵、傷兵逃至廣西,來不及歇腳,又聞國軍打瞭敗仗,便又蜂擁至貴州。黔桂鐵道、公路上,各省逃亡的難民充塞路途,川流不息,人哭聲、馬蹄聲、車鳴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