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人生總結——讀陶淵明《自祭文》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從《蘭亭序》中窺見王羲之行書奧秘

◎ 檢書燒燭
世人愛陶淵明者,無不愛他的《歸園田居》之美、逸,“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痛快,還有《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超然。這些當然是陶子的真意抒發,但比之於他即將告別人世之前所寫的《自祭文》,那種鉛華盡洗、返樸歸真的心態,則屬前述所不能及的。因為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人們實可借此一窺其人生所達之最高境界。
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草木搖落,鴻雁南飛。陶子自知來日無多,“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遂留絕筆《自祭文》。兩月後,陶子悠然而逝。以陶子之智,知所謂知己,原來還是自己,就連寄悼之詞,也不勞他人動手。
《自祭文》全文不過300餘字,哀不及人,傷不逾己。其中提及傢境,寥寥不過兩句:“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绤冬陳。”說的是貧寒。米缸之中,常無存糧,冬天還穿著夏天的衣衫。然而這不是重要的,下面他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