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蘇東坡的《浴日亭》
■侯軍
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以譏斥先朝罪貶知英州,還沒到任所,再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此時,東坡先生已近花甲,長途跋涉,身心俱疲。恰好其表兄程之才時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他請蘇東坡順路來廣州小憩幾日。由此,才使得位於黃埔南海神廟前的這座尋常小山,有機會與東坡先生結下一段永恒的詩緣。
這座小山名叫章丘——叫丘倒名副其實,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小土包。不過,遙想當年,在一望無垠的南海面前,它曾是此地制高點。據宋代鄭熊著《番禺雜志》記載,章丘頂上建有小亭,名曰“看海亭”,因其三面環海,而成為觀看日出的佳處。
當蘇東坡拾級而上,登上看海亭之際,周遭還是一片夜色。見多識廣的詩人對登高觀日應該不陌生,但身處南海一隅,傢國萬裡之外,此時觀日的詩人卻因心境的不同而生發出迥異的詩情。於是,一首題為《浴日亭》的七律從心底湧出:“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這是一首充滿豪氣的即景抒情詩,首句以“劍氣”形容夜色,起筆不凡。《晉書·張華傳》記載張華與雷煥夜觀天象時的對話,華問:“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而東坡先生一句“劍氣崢嶸夜插天”則令眼前夜色頓時鮮活起來。當浩瀚的南海浮起“金暈”,詩人卻遙想起千裡之外的錢塘江大潮,眼前之海潮與心中之江潮,咫尺天涯,人隔霄壤。細細品味,不難體悟到詩人對宦海無常身世飄零的喟嘆。然而,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他的達觀和瀟灑已浸入骨髓,隻見他筆鋒一轉,蒼涼已令病骨復蘇,衰顏亦為沆瀣清洗,不由得精神為之一振。通常,“沆瀣一氣”往往用作貶義——其實在古籍中,沆瀣者乃夜之水汽、露水也。《列仙傳》載陵陽子明因“春食朝霞,夏食沆瀣”等才得成仙。可見,東坡先生以沆瀣洗衰顏,實乃古法之妙用。最末兩句,尤見大傢手筆,他不去描寫海面蒸騰而出的旭日,卻寫身邊小鳥被行人驚飛的細節,恰在驀然回首間,朝暾已然“飛上千峰紫翠間”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