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認母曝光瞭當年“貍貓換太子”的陰謀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王羲之的《小園帖》,米芾、王澍為何都證偽?
關於這段宮闈秘史,在舊時的戲曲和小說、話本中有多個版本,但故事的主線基本是一致的。豫劇及閩南語歌仔戲裡稱作《貍貓換太子》,京劇名為《打龍袍》,話本則名為《宋宮怨》。
創作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系列開篇《貍貓換太子》中的情節是這樣的:宋真宗時,後宮李妃生太子,劉妃以貍貓調換,並命宮女寇珠將太子裝在化妝盒內拋入禦花園池中,寇珠手捧妝盒,心中忐忑不安,忽聞小兒啼哭,終不忍將他殘害。清朝石玉昆編著的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也記述道:宋真宗趙恒中年無嗣,時劉、李二妃同時懷孕,趙恒傳旨,誰先生兒子,便立誰為皇後。劉妃為爭當皇後,與內侍郭槐定下毒計,在李妃生子時,用一隻剝皮的貍貓將小孩換下來,然後誣陷李妃產下妖孽。真宗遂將李妃貶入冷宮。太監冒死救下太子,後由八賢王撫養成人。京劇《打龍袍》則敘述包拯奉旨陳州放糧,在一處破窯前被一雙目失明的老婦攔住告狀,歷數當年宮闈秘事。包拯細心推求,方知她原來是宋真宗之妃李宸妃,當朝天子宋仁宗之母。包拯把她帶回京城,設計以元宵觀燈為名請宋仁宗前往午門,用燈戲故事旁敲側擊,然仁宗不明真情。王延齡請來老太監陳琳說破當年“貍貓換太子“、劉妃害李妃的實情。仁宗始醒悟,立即將李妃隆重迎接回宮,尊為太後。李妃眼疾治愈後,對包拯加以升賞,並痛斥趙楨不孝,命包拯將其杖責。包拯因顧忌臣不能打君,乃請仁宗脫下龍袍以打龍袍替代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