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美食傢張岱:人間至味是自然
明末清初文學傢、史學傢 張岱出身仕宦傢庭,早歲生活優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憤之情悉註於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窮愁潦倒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他喜遊歷山水,深諳園林佈置之法;懂音樂,能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頗深;好收藏,具備非凡的鑒賞水平;精戲曲,編導評論追求至善至美。
他筆下的江南是總角夢中西施的笑靨,張岱筆下的美食是自然風物裡饞人的珍奇。由明入清,這個浪漫的文人在富庶的傢族中構建的子弟生活倏然不見,彼時彼物,唯有舊夢一場。他的夢做在江南扶柳邊,做在至味佳肴裡。
人間至味是自然(資料圖圖源網絡)
若要列一個古代文人美食傢排行榜,見張岱筆下的美食描繪,便知其定可榜上有名。他曾說:“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顯然已擺出一副越地吃貨舍我其誰的倨傲態度。談食物,張岱有一篇《老饕集序》,極有意思,首先故作正經,把孔聖人搬出來瞭:他說,先秦的時候,最能夠品味美食的首推孔子。言下之意,是把孔子推為好吃者的祖先和領袖瞭。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兩個字,可說是精當地概括瞭美食的好處。另還有“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二句:米飯谷物之屬,如果烹飪不到位,若是夾生,是不可以食的;蔬菜水果之類,如若不是當季的,也是不可以吃的。孔子乃改定經書之人,張岱亦順之稱孔子這四句話為“食經”,是好吃者之“經典”,也是養生之言。孔子以後,儒分為八,張岱又順著這個思路說“孔子之後,分立門戶”,好吃者的隊伍亦是如此,在孔子之後,何曾斷絕呢?接著就列舉瞭後世各式各樣的食譜、食單,但是,就像孔子以後儒經的傳播有失正統一般,這些食單都不能讓張岱滿意。他覺得裡面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烹飪方法,還有過多的佐食香料,這些都掩蓋瞭食物本來的味道這些做法,張岱斥之為“矯強造作”,罪同將食物生吞活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