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道的智慧從何而來?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法本故事|《弟子規》另解:曾子的不孝
也許老子預測到瞭後世學習的方式會改變,所以強調“為學”。但我們講為學,僅僅把孔子曰、韓愈雲、高爾基說……這麼數一遍,抄一通,不知要抄到什麼時候才能抄完。如果把古今中外專門論述學習的文章、片段收集起來,匯集成本的話,我估計一個人幾輩子也讀不完,太多瞭,浩如煙海。其實,為學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自學,二是治學,三是學問。自學是個永恒的話題,這裡不再贅述,隻講講治學與學問。
治學是一個很高的層次。現在凡是學者、專傢、科學傢……都是治學。治學的特點,第一是“專”。
荀子說:“眼睛不同時看兩處,才看得分明;耳朵不同時聽兩處,才聽得清晰。蛇沒有腳,可是能夠修行飛上天;鼠類有五種技能,終於逃不脫地穴的困窘。”
荀子用這些形象的比喻,說明“學貴以專”、“術業有專攻”的道理。“為道日損”,就是要損去與學科、專業無關的東西,集中精力,以成就畢生的學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聚精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