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謚號“文正”的八個人中,此人名氣最小,但卻無愧這兩個字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褒姒大有“來頭”的背後藏的是什麼?
李鴻藻1820-1897),河北保定人,咸豐二年進士,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李鴻藻致仕之前,是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二十三年,他以78歲高齡去世,贈太子太傅,入祀京師賢良祠,謚號“文正”。
可以說,李鴻藻官做得很大,名聲又很好,最後的結論也是最高級的“文正”,算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官僚。依據史料發現,李鴻藻之所以這麼成功,和他是一位“四義大夫”是分不開的。
第一,講“孝義”。
李鴻藻是出瞭名的大孝子,同治五年,他的嫡母病逝,當時他是禮部右侍郎,有著發展的大好前途,最關鍵他是同治帝的老師,在弘德殿教授同治帝功課。所以,慈禧找到他,開導他,要他按照雍正、乾隆年間孫嘉淦的故事,先開缺守孝,100天後回來,接著授課。
慈禧的意思很明確,這位又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你就象征性地守制100天就可以瞭,不要隻顧孝順,還要兼顧忠君。這是慈禧約談他的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