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將趙括導致瞭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
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乃至整個華夏歷史的經典戰例之一。多年來,大傢從中學就開始接受這樣的解釋:趙軍在老將廉頗指揮下深溝高壘堅守三年,秦軍無法。秦遂施反間計使趙括帶兵。括紙上談兵輕敵冒進,數十萬大軍中伏被圍全軍覆沒。筆者以秦趙兩國戰略博弈為切入點,在研究多傢史料之後,竊以為趙軍之敗,趙括有過,廉頗亦有過。但主要過錯在以趙王為首的趙國統治集團身上。縱觀秦趙大決之前後,趙人剛烈過人能征善戰,但在重大戰略決策上卻連犯大忌,可謂隻知兵法皮毛不識戰略詭道,如此焉得不敗?
秦趙大決起於“上黨之變”。秦軍奪河外渡口,切斷上黨五萬韓軍的後路,引發韓郡守馮亭將上黨要地獻於趙國。趙孝成王聽從平原君的建議接納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的投降,趙國虎口奪食,占有秦國的勝利果實。實質上,趙韓唇齒相依,趙救韓,實為自保。趙王接受馮亭之降,原因有三:其一,從地理態勢增強邯鄲西部的防務,上黨入秦,邯鄲的門戶洞開,此所謂唇亡齒寒,趙不可不保。其二,秦兵東進,意在吞並各國,東方各國都清楚,與其坐等秦國各個擊破,不如聯合一拼。東方各國又想聯合,又不敢聯合,因為誰先聯合,秦又會先攻誰,於是各國處於兩難選擇。如今秦兵到瞭傢門口,上黨十七城納入趙國版圖無形中增加趙國實力,於是趙不惜一戰接受上黨。其三,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二十萬大軍攻韓,趙援救,秦趙閼於之戰,趙勝秦敗。此時趙國為三晉之首,有與秦抗爭的能力。上黨突然易手,三晉結盟抗秦,使得秦國苦心經營的河外優勢在頃刻之間蕩然無存。趙軍進駐上黨天險,在捍衛國都邯鄲西大門的同時對秦國河東河內兩郡形成居高臨下的威逼之勢;趙韓魏三位一體,合縱與連橫的天平也隨之向趙國傾斜。在這一輪秦趙博弈當中,趙國由於秦國的大意,一開場就占瞭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