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史料:崇禎和乾隆分別是怎麼評價洪承疇的?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朱元璋以虐心的方式對待俘虜,結果出人意料
在封建時代的語境之中,忠誠於君主是一種很重要的美德,在明清鼎革之際,這種氣節得到瞭難得的檢驗機會。盡管儒傢經典對大明朝的文臣士子來說都已爛熟於心,但這絲毫沒能阻止大批人的倒戈。以至於清朝修史,在《清史稿》中專門留出瞭一章《貳臣傳》來記錄這些為大清開國頗多貢獻的功臣。同時,這些人也是大明滅亡的罪臣。
”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
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勛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以上這段話,出自乾隆愛新覺羅·弘歷的《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多麼諷刺,即使洪承疇為清朝征戰數十年,披肝瀝膽,也隻能得到一個區區輕車都尉的爵位,以及來自清朝皇帝本身的罵名。所謂貳臣賊子,不外如是。而追究乾隆寫作這段話的用心,不難看出“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的意思,乾隆希望的,是清朝不要出這種沒有氣節,不忠皇帝的官員。如果從這個角度講,也許清朝的皇帝對洪承疇並沒有私人的好惡,在這裡是拿他做墊腳石,來作為工具,警告後世的清朝子民。但不管怎樣,洪承疇的地位,都談不上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