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不信不禮不義”的管仲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名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幹和軍事謀略,幫助齊桓公做成瞭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在春秋亂世,他實行“尊王攘夷”的戰略,很好地保衛瞭華夏文明,促進瞭中原文化的發展。這個緣故,他更是飽受贊譽,甚至孔子都稱贊他有“九合諸侯”之力。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管仲的品行和私德也有很多受人詬病之處,包括孔子在內的很多人都對其提出瞭不少批評意見,戰國時期的孟子甚至對他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那麼,管仲到底是哪些行為失當,引來瞭如此之多的非議呢?
一
管仲獲得發跡的機會,和他的好友鮑叔牙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二人的友誼,史稱“管鮑之交”。很顯然,鮑叔牙不是那種隻重品行、唯德是舉的人。相反,他所看重的是人的才幹,正所謂唯才是舉,不問英雄所出何處。
管仲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之傢,傢境並不是很好,所以在謀生的道路上曾經歷瞭很多的坎坷和磨難。早些年,他一度試著做一些小本生意,但每每都以失敗而告終,漸至窮困潦倒。好在鮑叔牙並不嫌棄管仲,還主動地和管仲合夥做起生意,力圖幫助他解困。但沒想到的是,到瞭年底分取紅利之時,管仲卻是偷偷地多拿多占。這件事情還是沒能瞞過鮑叔牙,但當鮑叔牙知道此事後,沒有絲毫的責怪或者埋怨,隻是一笑置之。管仲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參軍作戰,遇到戰事危險之時,管仲總是沖鋒在後,撤退在前。對於管仲的這些貪生怕死行為,鮑叔牙也給予瞭很大的理解,認為管仲是牽掛傢中老母才做出這些對不起哥們的舉動。管仲曾多次進入仕途,但又多次被黜,甚至因為一次進諫未果,觸動龍顏大怒,連傢庭也受到瞭連累。但好友鮑叔牙並不由此就認為管仲是個無能之輩,隻是把他的這些失敗歸之於時運不濟。好友鮑叔牙的這些寬容之舉,令管仲非常感動。他說鮑叔牙正是自己一生的知己,知道自己是“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甚至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