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在牛津的贊嘆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晚清名將左宗棠如何收復新疆:抬棺出征戰沙俄
他意識到瞭那些眼花繚亂的技術發明背後,是英國人對學問的追求所致。他認為,二百多年來,歐洲各國日趨於富強,推其本源,“皆學問考核之功也。”
那天,我們從莎士比亞故居趕到牛津大學已是下午,與劍橋的清秀雅致不同,牛津顯得厚重古舊,從建築的色調上就可看出,雖然也有小河、有嘆息橋,但沒有劍河的浪漫,也沒見有人在撐篙。最令我難忘的不是教堂、圖書館和那個圓形的閱覽室,而是學院裡的墓地,牛津的每個學院是個基本單位,每個學生都從屬於某個學院,方庭之內,自成天地,裡面有教授宿舍,有學生宿舍,有食堂,有圖書館,跨專業的學生住在一起,這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也是自修、學習、思考的地方,裡面甚至會有古老的墓地,一塊塊墓碑在草地上安安靜靜地立著,學生在墓地前來來去去,也不覺得陰森恐怖,生者與死者各不相擾,過去與現在彼此尊重。夕陽下,古老的牛津建築和充滿活力的年輕學子,構成瞭一幅超現代的畫面。
1877年11月28日,中國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應邀訪問過牛津,在這裡停留瞭兩天,那時牛津有21個學館學院),2091位住讀生,每個學生都有書房、臥房,兩房相連,極為清潔。牛津當時有近八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