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要跳江?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歷史解密:作為衛國貴族後代商鞅為何多次跳槽?

文/磊少
端午節是紀念中國古代賢人屈原的節日。在兩千多年前,屈原為瞭力諫君主不得而最終溺於汨羅江。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裡。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
可事與願違,屈原的仕途並不如意。而歷史的最終定局,他選擇瞭跳江而亡。關於其跳江的原因,一般解讀如下。
一、政治上的失敗
屈原是個大政治傢、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回,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沖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瞭,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瞭當權者對他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