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死後好友高漸離繼續刺秦 因視覺差失敗被殺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專傢:商鞅變法和古希臘改革為何造就瞭不同的文明
對於荊軻刺秦王這幕壯劇,歷來有贊有彈,比如說,陶淵明盛贊荊軻的俠義勇烈,柳宗元則批評荊軻的淺見寡謀。同樣是《詠荊軻》,他們竟吟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味。陶淵明的《詠荊軻》能夠成為千古名篇,不僅以詩藝取勝,以激情取勝,而且以歷史觀取勝。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網絡配圖
商音更流滋,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裡,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要問什麼古詩能使人讀後蕩氣回腸,這就是一個現成的范例。一向隻被人認定有清奇逸氣的陶淵明,胸中竟然也有跌宕豪氣,這豈不令人吃驚?他對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大加贊美,對荊軻功敗垂成、身遭顯戮的命運則深表同情,他的歷史觀彰顯無遺:反抗暴君的義士永遠值得紀念。不必說得太直白,這就足夠瞭。